「同溫層」存在或不存在,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
圖:加州約書亞公園 |
初次接觸這個名詞,是在今年四月份時,上傳播課程聽到的。
一種新鮮的名詞,也體會到這個名詞講出了我們所處的網路世代的真實。
另一個層面,即尋思要跳脫同溫層,因為既然我們都深陷在一個圈圈而不自知,那麼很自然的反應就是,那麼就跳出來看看吧。
從六月底開始我將手機上的Facebook應用程式刪除之後,一開始,也稱不上習慣不習慣,倒是時間有多一些出來,畢竟每天要滑過所有朋友的貼文也是要花不少時間的,但是自己一天結束時,習慣找個社交的出口,沒了臉書,就改成其他的社交APP,IG或推特,是一些新的同溫層,哦!總歸到底還是同溫層,只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,還有這個坑所花的時間,比另一個坑要少一些罷了。
那麼到底,人要脫離同溫層是可能的嗎?
在螢幕以外的現實真實互動中,人和人的交往相處,大抵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,或許接觸到不同屬性的人,會試著與對方交流,但時間越來越久之後,也是同樣地傾向與自己個性相投的人交往、成為好友,這麼看來,只要有人的地方,同溫層是自然而然就會製造出來的。
所以,了解了「同溫層」的存在,知覺自己可能陷於「同溫層」後產生自覺,然後試著跳脫出來,在不是同溫層的悠游虛流層自在打滾後,卻發覺自己的情感社交需求,還是會回歸同溫層,這時候的同溫層,會不會是一群已知共同存在於同溫層的「另類同溫層」呢?
又或者,是難以找到與自己同類的孤獨個體存留區,面臨著想回同溫層卻又回不去的窘境;
又或者是,更好地,完全自在解脫同溫層的束縛,在天地間孑然一身自由自在的一個人。重點是,有辦法做到嗎?人。
留言